台灣終於在 2014 年正式宣告「精神分裂症」這個名稱走入歷史,正名為更貼近原意的「思覺失調症」,並鼓勵精神障礙者不需再懼怕外界異樣眼光,走出陰影接受治療。
「疾病之中文診斷名稱」成為直接影響民眾瞭解疾病與延誤治療的重要因素,由於精神分裂症的污名,讓大多數病患不願親友同事得知病情或中斷治療。中華民國康復之友盟曾調查188位精神康復者的心聲,發現6成以上的人不願病情被親友同事知道,主要原因是:在意旁人的異樣眼光、害怕遭受歧視、怕被貼標籤、擔心工作受影響或失去朋友等,此外,更有6成3的人曾中斷治療一次以上。
事實上,精神障礙者在接受治療後,也能夠回歸社區且能貢獻社會,只是社會對「精神分裂症」所帶來的誤解與汙名,讓許多與疾病奮鬥的精神障礙者遭受各種歧視與不平等待遇。因此,醫界和精神障礙團體努力推動正名為「思覺失調症」,現在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5版(簡稱:DSM-5)已經將精神分裂症中文譯名更名為「思覺失調症」,期許此更名使社會正向看待精神疾病現象,重視精神障礙者的人權及公民權利,,不僅符合現代精神醫學進步的認知,也更進一步幫助精神障礙者邁向康復之路。
|